第六章:「六法」
CBETA 校勘與標點:
《長阿含十報法經》卷1:「第一六法者,竟無為。不共取重,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,是法不共取重,從是得愛、從是得敬,可意已得愛、已得敬行,聚合不諍訟,一向行定致忍,等口言、等心行,所有戒行,不犯、不穿、不緩、不藏、不失。為有道者可具足行,如是輩行戒者,我亦戒者,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,所求道要厭者,但行直滅苦,如是輩我亦如是輩,應比共慧者同學者,是法不共取重,亦若所有利法致從法得,一切所得在隨器中,如是利當為同學共,無有獨匿,是法不共取重。為從是愛得敬得可意,已得愛、已得敬、已得可意、已得行,得合、得聚,不諍不訟。一心[6]行定,從是致忍。
「第二六法,護行六共居,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,但觀行意正知。耳鼻口身意法觀,亦不喜亦不瞋,但觀止意不忘。
「第三六法,可識。六內入,眼內入,耳鼻口身意內入。
「第四六法,可捨。六愛,眼更愛,耳鼻口身意更愛。
「第五六法,可減。六不恭敬,一為不恭敬佛、二為不恭敬法、三為不恭敬同學者、四為不恭敬戒、五為惡口、六為惡知識。
「第六六法,可增。六恭敬,一為恭敬佛、二為恭敬法,三為恭敬同學者,四為恭敬戒,五為好口,六為善知識。
「第七六法,難受。六行度世,若有言:『我有等意定心,已行已有。』復言:『我意中瞋恚未解。』便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無有是。已等心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寧當有瞋恚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有等心定意,為除瞋恚故。』
「二為若行者言:『我有慈意定心,已作已行已有,但有殺意不除。』可報:『不如言。何以故?已慈心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寧當有殺意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已有慈意定心,為無有殺意。』
「三為若學者:『我有喜心等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但意不止不可。』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無有是,已有等意定心,已行已增已有,寧不定不可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等意定心,為除不可不定故。』
「四為若學者言:『我有觀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但愛欲瞋恚未除。』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已有觀定意,便無有愛欲瞋恚。』
「五為若行者言:『我無有疑,但意不能。』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解要無有疑故。』
「六為若行者言:『已得定意已足,但意往念識。』可報:『不如言,無有是,亦不應是念得定。意無所念已足,復意行念識,無有是。何以故?意已得度者,不應復念。』
「第八六法,當令有六念,一為念佛、二為念法、三為念同學者、四為念戒,五為念與、六為念天。
「第九六法,當知。六無有量,一為見無有量、二為聞無有量、三為利無有量、四為戒無有量、五為事無有量、六為念無有量。
「第十六法,證自知。六知,一神足、二徹聽、三知人意、四知本從來、五知往生何所、六知結盡。是行者六十法,是不非,是不異,有諦如,有不惑不倒,是如有持慧意觀。」(CBETA, T01, no. 13, p. 235, c6-p. 236, b7)
[6]行=得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。
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
,版主修改過的「錄文」、校勘與標點:
,,,
,,,
《長阿含十報法經》卷1:「第一六法者,竟無為。不共取重,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,是法不共取重,從是得愛、從是得敬,可意已得愛、已得敬行,聚合不諍訟,一向行定致忍,等口言、等心行,所有戒行,不犯、不穿、不緩、不藏、不失。為有道者可具足行,如是輩行戒者,我亦戒者,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,所求道要厭者,但行直滅苦,如是輩我亦如是輩,應比共慧者同學者,是法不共取重,亦若所有利法致從法得,一切所得在隨器中,如是利當為同學共,無有獨匿,是法不共取重。為從是愛得敬得可意,已得愛、已得敬、已得可意、已得行,得合、得聚,不諍不訟。一心[6]行定,從是致忍。
「第二六法,護行六共居,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,但觀行意正知。耳鼻口身意法觀,亦不喜亦不瞋,但觀止意不忘。
「第三六法,可識。六內入,眼內入,耳鼻口身意內入。
「第四六法,可捨。六愛,眼更愛,耳鼻口身意更愛。
「第五六法,可減。六不恭敬,一為不恭敬佛、二為不恭敬法、三為不恭敬同學者、四為不恭敬戒、五為惡口、六為惡知識。
「第六六法,可增。六恭敬,一為恭敬佛、二為恭敬法,三為恭敬同學者,四為恭敬戒,五為好口,六為善知識。
「第七六法,難受。六行度世,若有言:『我有等意定心,已行已有。』復言:『我意中瞋恚未解。』便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無有是。已等心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寧當有瞋恚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有等心定意,為除瞋恚故。』
「二為若行者言:『我有慈意定心,已作已行已有,但有殺意不除。』可報:『不如言。何以故?已慈心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寧當有殺意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已有慈意定心,為無有殺意。』
「三為若學者:『我有喜心等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但意不止不可。』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無有是,已有等意定心,已行已增已有,寧不定不可耶?無有是。何以故?等意定心,為除不可不定故。』
「四為若學者言:『我有觀定意,已行已作已有,但愛欲瞋恚未除。』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已有觀定意,便無有愛欲瞋恚。』
「五為若行者言:『我無有疑,但意不能。』可報言:『莫說是。何以故?解要無有疑故。』
「六為若行者言:『已得定意已足,但意往念識。』可報:『不如言,無有是,亦不應是念得定。意無所念已足,復意行念識,無有是。何以故?意已得度者,不應復念。』
「第八六法,當令有六念,一為念佛、二為念法、三為念同學者、四為念戒,五為念與、六為念天。
「第九六法,當知。六無有量,一為見無有量、二為聞無有量、三為利無有量、四為戒無有量、五為事無有量、六為念無有量。
「第十六法,證自知。六知,一神足、二徹聽、三知人意、四知本從來、五知往生何所、六知結盡。是行者六十法,是不非,是不異,有諦如,有不惑不倒,是如有持慧意觀。」(CBETA, T01, no. 13, p. 235, c6-p. 236, b7)
[6]行=得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。
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
,版主修改過的「錄文」、校勘與標點:
,,,
,,,
留言
張貼留言